培養孩子“亮劍”精神
學會自信、堅強 懂得惜福、感恩
18165409066 18066769736
培養孩子“亮劍”精神
學會自信、堅強 懂得惜福、感恩
總公司地址:
中國四川天府新區天府總部商務區漢州路中交國際中心
西安分公司地址:
西安市小寨西路98號皇家公館
西安分公司聯系電話:
029-89325189 18165409066
24小時咨詢熱線:
唐老師:18165409066
西安少兒軍事夏令營教你如何解決孩子怕老師
[亮劍教育集團] 發布時間:2021-06-24 09:00
西安少兒軍事夏令營教你如何解決孩子怕老師
有一些小朋友,入園適應很快,喜歡跟小朋友游戲玩耍,吃飯睡覺都很好,就是當老師單獨跟TA接觸或是不經意走到TA身邊時,就會顯得特別不自在,比如停下正在進行的游戲,說著話的小嘴也閉上了。如果老師問怎么了,孩子回答的聲音也會特別輕特別小。
小孩子對某些事情或某些人感到恐懼害怕,是其成長過程中比較普通和常見的事情。但是案例里這些小朋友的表現讓家長和老師都很費解:入園適應順利、和同伴相處比較自然,可見了老師卻變得怯生生的。這是為什么呢?
如果孩子只害怕某一位老師,那么極有可能是這位老師的某些言行讓孩子抗拒、焦慮。但是如果孩子害怕所有的老師,雖然老師對 TA 很好,別的孩子跟老師也很親近,唯獨TA躲避所有老師,這就要多從孩子自身的內心發展來考慮。因為每個孩子的內心需求是不一樣的,孩子對老師親不親,覺得老師好不好,不僅僅取決于老師的客觀行為,還與孩子自身的主觀感受有關。
如果孩子對所有老師都怕,則可以初步判斷她和老師這一成年群體的交往存在一些困難,導致這種困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
孩子對老師這一角色的認知有偏差
孩子入園不久卻怕老師,很可能是入園之前對老師這一角色認知上的偏差造成的:老師是嚴格的,不會像媽媽那樣疼我,去幼兒園一定要聽老師的話,否則老師會厲害地管教我。孩子有這樣的認識,主要受家庭教育的影響。比如有些家長在孩子不聽話難于管理時,會情不自禁地把老師這一權威形象請出來:“你再不聽話,以后把你送到幼兒園,讓老師好好管你!”“你這么做,到時候老師會批評你的。”這種“嚇唬”式的管教,會讓孩子不知不覺認為“老師是可怕的”。這種方式容易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孩子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完全印證了家長的初衷,孩子就是怕老師不怕家長;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入園后發現老師一點兒也不兇,于是變得更加頑皮而難于管理。可見,家長用老師來嚇唬孩子并不是一個可取的方法。
如果家長確實沒有跟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孩子或許通過其他途徑(如電視媒體節目報道、他人議論等)獲得了這種不恰當的認知,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聊天等方式來了解孩子是否對老師存有這種不恰當的理解,如果有,就要及時幫助她進行調整。
孩子與家人相處經驗的遷移
三歲的孩子并不是一個完全被動的個體,他們已經具備很多能力,比如把交往的人群進行歸類、對他人的心理行為進行推理、以及把已有社交經驗和原則進行遷移等。現實生活中,孩子常常會將與家人相處的經驗和感受遷移到與其他人相處的過程中。
如果家長對孩子管教過于嚴厲,比如不能容忍孩子表達不同的意見,對孩子要求嚴格,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就會導致孩子與其他權威人物的交往出現問題。比如,有的一些孩子會容易退縮和膽怯;有的孩子反而會變得更加逆反粗暴;有的孩子則會游走在兩種類型的孩子之間,變得更加敏感,早早就懂得了根據交往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對同伴這種平行的人際關系,往往表現出強勢和專橫,對于成人這種垂直的人際關系,卻表現出怯懦和退縮。這樣的孩子就會表現出,在同伴面前一個樣,在老師面前又會一個樣,就好像在一個身體里,住著兩個完全不同的小人兒。
孩子對親密關系的渴望和需求
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往往父母存在疏于照顧和接觸的背景情況。比如爸爸媽媽工作繁忙,或者是經常出差,很少陪伴孩子。雖然入園初期孩子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和分離焦慮,但這并不能說明父母相對缺失的現狀對孩子沒有造成不良影響。如果說生命有多么需要陽光雨露,那么孩子就有多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和疼愛。回想一下那些怕老師的孩子們,我們會想到他們的笑臉嗎?能想象出他們咯咯的笑聲嗎?似乎不能。但我們似乎能想象出一個個孤獨的、有時怯懦有時又強勢的小朋友,沒有媽媽的及時撫慰,更沒有爸爸帶來的開心,有的只是應該服從的社會規則。孩子不敢跟老師親近,不敢在老師面前放松和自在表達,說明他們不能把自己當成一個被呵護關愛的孩子,而是一個要遵守管教、聽從權威指令、害怕犯錯誤的低微個體。這意味著孩子不懂得如何跟成年個體之間進行親密互動,孩子的不懂正是由于他們在這方面存在著缺失。
因此,如果孩子有著這樣的情感交流背景,那么老師很難通過普通的親近方式來走進孩子的內心,因為孩子需要比其他孩子更長的時間來接納老師,需要老師用更濃郁的愛來化解她的顧慮。顯然,這樣的小朋友,只有老師或者是家長單方面的努力都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則顯得尤為重要。
接下來我們要怎么做呢?
給家長們的建議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方面需要管教,另一方面他們需要的是寵愛和疼惜,二者缺一不可。對于那些媽媽不在身邊的孩子,家人給予的疼愛一定要多于管教,盡可能讓孩子在滿滿愛的氛圍中接受正面管教。
爸爸媽媽給予更多的陪伴,讓孩子習慣于親密,并懂得如何表達和接納親密的感情。爸媽要像對待任務一樣重視起來,留出陪孩子玩的時間。爸爸早上離開和晚上回來時,都要跟孩子說句話或是親一下,時常準備一些小禮物(如一片漂亮的樹葉)送給孩子,讓孩子能夠睹物思人。爸媽周末休息時,組織全家在一起的娛樂活動或是親子游戲,最好是大運動,如追跑、玩球等戶外活動,也可以是室內的床上翻跟頭、用胳膊抬著孩子蕩秋千等。這些大運動不僅能讓孩子喜歡與人親密接觸,還能讓孩子很好地釋放前段時間累積的負性情緒,形象來說,這是把爸媽給孩子重新充愛的過程。爸媽不在的時間里,祖輩們可以通過小視頻或是聊天等形式帶著孩子回顧這些美好的記憶。切記,父母的人可以缺席,但父母的愛絕不能缺席。
此外,家長要幫助孩子對老師建立正確的認知,修正以前的偏差。可以全家一起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媽媽或其他家人演老師,來表達對孩子的喜歡和愛,從而逐步消除孩子心里對老師的懼怕。
給老師們的建議
如果班上有怕老師的孩子,不要因為孩子的躲避而氣餒,要繼續向孩子表達關愛之情。可以在娃娃家和孩子一起做游戲,讓孩子當小寶寶,老師當媽媽,然后老師來抱抱、親親孩子,鼓勵孩子在老師的懷里安靜地呆一會兒。
之后老師要細心觀察孩子心情如何,是更加快樂和興奮,還是更加緊張和焦慮?如果是前者,說明孩子在游戲中更容易接受老師,內心更放松,也容易接受和表達親密。如果是后者,說明孩子內心里還不夠接納老師,老師也可以繼續細心觀察孩子,在生活中關心、幫助、鼓勵孩子,或者請孩子幫助做一些她擅長的事情來建立親近感。等待時機成熟,孩子準備好了,再跟孩子更加親密的互動。
孩子的成長,需要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努力,多關注,多陪伴,孩子的問題才能得以解決。相對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畢竟學校教育對于任何一個孩子來說,都是階段性的,而父母教育伴隨孩子終身。